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严重干旱敲响农田水利建设警钟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严重干旱敲响农田水利建设警钟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新华网 ︱ 发布日期:2007-4-5
    今年春旱形势严峻。截至3月底,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2.03亿亩,这是继去年秋旱以来又一次大面积的全国性旱情。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损失,也暴露出我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不强,特别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很脆弱,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迫在眉睫。 
    当前大量农田水利设施都在吃老本,年久失修、老化损坏,灌溉效益衰减,造成“涝不能排旱不能浇”。全国已建的8.5万座水库中,病险水库占36%,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只占耕地总面积的45%左右,一半以上的耕地仍是“靠天吃饭”。而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的大中型灌区中,土渠占到八成以上,农业灌溉损失浪费严重,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使农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粮食安全保障严重不足。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仅直接关系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也关系到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就要按照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标准和要求,围绕发展生产的目标,夯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只有改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才能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发展生产建设现代农业提供基本保障。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就要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支持力度。今年国家新增农业支出520亿元,其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对于这笔惠农资金,地方政府要加强监督,管好用好,使其在包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内的农业生产中发挥最大效益,使中央好政策真正落实成为给农民的实惠。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还应有积极配套,加大新增财力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还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和管理机制。继续实行政府补助与农民自筹挂钩、多筹多补、先干后补等“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政策,鼓励农民投工投劳。进一步开放建设权,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手段,吸引社会资金增加投入,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健全管理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促进产权流转,搞活经营,落实管护责任,逐步建立保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

上一篇:为小额贷款支持沼气建设叫好   下一篇:农村需要金融 金融需要农村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