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乐陵市韩桥村原是一个经济条件一般、人见人头疼的乱村,全村131户,473口人,村居占地300多亩,耕地808亩。近几年,以支部书记韩道森为“班长”的村两委班子坚持“自我发展生内力,三位一体建新村”的原则,带领全体村民,广集民智,共谋发展,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之路。 一、韩桥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做法 韩桥村的原村址距离公路较远,村内只有一条2000年由驻村工作组帮助铺设的出村砖路,村居建设没有统一规划,房屋有高有低,大小不一,胡同有宽有窄,且有多条死胡同,既比较松散,占地面积又大。一方面影响村民出行,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着本村的经济发展。针对这种种情况,村两委班子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 (一)自力更生建新居,自我发展兴商贸 1999年在驻村工作组的启示下,村两委班子有了在公路沿线建设商贸住宅的基本设想。2002年初,村两委班子正式提出了在公路沿线建设商贸住宅一体化的新村规划,并召开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充分酝酿讨论。在会上大家一致通过了这一规划,但是却没人报名盖房。对此他们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动员,但村民对此没有信心,认为投资大、收益难。于是两委班子决定由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首先带头投资盖房,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首批盖房29间,每间32平方米,价格7000元,再加后院1500元,共计8500元,由村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资金由盖房户自己筹集一部分,村班子成员借款、贷款解决另一部分。第一批房子盖好后即投入使用,用作各种商贸业务的批发零售,见效很快,效益很好。广大村民看到了发展新村的美好前景,于是纷纷提出申请,要求盖新房,为此,村两委班子按照此前的模式再次组织建房71间。两批100间房屋及内部装修和商贸启动资金全村共计借、贷款100余万元,其中支部书记自己就用个人的信誉和全部家产抵押贷款50万元。由于是集体对外承包盖房,每间房比自己修建节约2000元左右。村两委班子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提高了班子的威望,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增强了全村村民的凝聚力和建设新农村的信心。 2003年秋天,他们依托新建的这些商贸房成立了韩桥集贸市场,并对占地13000平方米的集贸市场地面铺砖硬化。因有靠近省道的新建的商贸房为依托,韩桥集贸市场发展迅速,很快形成了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农副商品集散地,盖房户收入也大幅度提高。很快,公路沿线100间房屋全部投入使用。在这里有48家经商户,其中本村36户,出租给外来人员12户。设有建材、五金、肉食、玻璃、饮食、烟酒副食、农机修理、种子饲料等多种经营门面店,年创利税200余万元。经商户年最低收入超过2万元,最高达到20余万。 2005年底,他们应广大村民的强烈要求和发展的需要,再次多方筹集资金,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新建商贸房80间,形成了占地50亩的“T”字形商贸街,并与天津市河东区经贸委达成了合作意向,准备成立一个规模较大的批发市场,将本地的蔬菜、肉类等农副食品打入天津市场。据保守估计,这一合作如果成功,将直接给当地每年带来近千万元的利税,现在双方正在积极洽谈中。 (二)文明村风引客商,服务到位大发展 目前,农村集贸市场是比较密集的,在韩桥村周围就有很多个。如何使韩桥的集贸市场迅速发展起来,并以此带动韩桥整体经济的发展,成为摆在村两委班子面前的艰巨任务。为此他们把树文明村风作为切入点,大力加强对集贸市场的服务和管理。首先,制定了详细可行的村规民约,破除旧习俗,用新的文明村风约束村民的行为,通过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好青年”、“好媳妇”、“好婆婆”等活动,使村民的道德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做到了村里无骂街、打仗之事,无不尊老爱幼之人;其次,组织专门人员对市场进行服务管理,从市场卫生到摊位摆放都有专人为客商服务;再次,对市场上的各种争执及时调处,特别提出本村村民不管什么理由都不得与外来客商争执,更不得欺负、打骂外来客商;最后,在市场管理服务中,除国家规定的收费外不得向客商收取任何额外费用。 由于村风文明,服务管理得当有力,依托商贸房而成立的农村集贸市场日益繁荣,每到集市之日,周围多个乡镇几百家客户来此经商贸易,最多时客商摊位超过600家,赶集者集均超过5000人次,年集过万人。相对固定的摊位就有农机、日用百货、成衣、布匹、肉食、粮食、牲畜、家禽、蔬菜、鱼类等十多个,种类多达420多个,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在集贸市场的带动下,村民组建了两个建筑队、一个运输队,养猪、养羊、养鸡、养牛、饲料加工、养殖服务专业户多家,苹果种植户70多家,全村每年向青岛、北京、淄博等劳务输出100多人。 (三)三位一体建班子,长远规划兴经济 韩桥村两委班子通过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一致认为,目前农村基层组织的设计已经不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在基层不能只有党的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还必须建立相应的经济组织,而且基层的经济组织也必须在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之下。因此,他们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基础上,又挂起了第三块牌子——韩桥经济合作社。人员不变,但职能增加了,所有涉及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的事宜都要通过经济合作社。 村庄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韩桥的一、二期工程竣工使用后,在原村中居住的村民只剩了20余户,而且多是双老人户、相对贫困户,对此两委班子提出,等几年后,村里有了集体积累,将考虑通过政策倾斜或村里补助等方式,帮助他们全部迁出,将原村址的300多亩土地大部分复耕,小部分改为养殖加工基地,使韩桥村真正成为种、养、加、销一条龙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存在的几点问题 韩桥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扶持 韩桥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尝试基本属于自发性质,单打独斗,自己设计,自己规划,自己建房,自己谈判,既缺乏必要的宣传,更缺乏必要的扶持。韩桥虽靠省道,却好象养在深闺无人知的靓女,很少有人知晓。同时,韩桥的新农村建设由于完全靠村民自己的积累,加之集体积累很少,因此他们盖的房子仅适应于现在,原计划先盖底层,后加二层的二层楼设想,因资金问题没能落实,以后如果这批平房落后了,再改造只能推倒重建。另外,由于缺少资金,本应硬化的新街面只能用砖铺来代替,既影响观瞻(紧靠省道),更影响使用(作为集贸市场,雨天泥,晴天土),因此,对于这样的典型,应当适时适当宣传,更应当加大扶持力度,让他们体会到不是仅仅他们自己在努力,更是党委政府也在跟他们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自力更生有余,借用外力不足 目前韩桥商贸街的房产投资全部是本村村民,虽有部分农户将盖好的房屋用于出租,但仍然没能走出借用外部资金来修建房屋的第一步,认识不到借用外力求发展的必要性,而是固守着本村的地,应该本村村民自己建设的古训。同时,没有邻村的共同行动,显得势单力薄,影响面和带动力难以扩大。铺面装修、路面硬化、对外招商等等,完全靠自己,既不去向上级求援,也不动用各种关系求助,精神虽然可嘉,但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会走许多弯路。 (三)经济组织尚不健全 韩桥虽然已挂出了经济合作社的牌子,但如何操作,合作社怎样运行,还处于自我摸索阶段,因此,虽然说三位一体的模式是新农村建设未来的发展思路,而且韩桥已经向这方面努力了,但目前仍然处于有名少实状态,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党支部和村委会。同时,在合作社这块大牌子下,应该有若干专业经济协会作支撑,但目前韩桥在这方面也还是空白,因此,有些经过多年发展的商业企业,由于缺乏组织,规模仍然偏小,不易做大做强。 三、韩桥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如上所述,韩桥村其实并没有什么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也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只是靠省道近一点,但靠省道近的村有很多,韩桥就是在这本来算不上什么优势的“优势”上大做文章,几年时间,韩桥面貌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我们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很多启示。 启示之一:坚强班子是基础 原来的韩桥是一个乱村,上河工没有一个脱产干部愿意带韩桥,乡里的干部也没人愿意包韩桥,1995年与附近的回民村打群仗还把一回民打死。事发后,产生了本届领导班子。面对一个烂摊子,上任之初他们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拢人心,树威信。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99年派驻村干部时有了很大的改观。驻村工作组曾在全村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评选过“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好青年,支部书记一家各项得票都是最高的。其他两名两委成员也得票很高,这足以说明班子在村民中的威信是很高的。2005年初,韩道森还被任命为化楼镇唯一的支部书记镇长助理。因为有这样的威信,群众才信任他们,拥护他们。 从1999年起,他们村共发展了6名党员,这6人都是威信高、形象好、有能力的村民,其中5名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一名还曾当选为乐陵市人大代表。让他们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扩大了群众基础,增强了党支部的活力,提高了党支部的战斗力,为韩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综观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所有典型,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一个能力高、威信强、有胆识、能创新的带头人。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位的是要选好一个领头人,建好一个班子,并要不断壮大这支队伍。否则,新农村建设将是一句空话。 启示之二:群众参与是前提 韩桥村的新农村建设不是仅仅靠几个村干部,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召开全体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集体讨论,集体通过,再由他们宣传、渗透到各家各户,充分调动每户村民的积极性。韩桥的经验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由群众参与。否则,没有村民的全程参与,往往会造成好心办坏事,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群众自己的事,没有群众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在学习韩国的新村经验时,经常提到一条经验是“以‘输血’为主”,我们在宣传新农村建设时,一项重要内容是国家将投资多少、地方政府将投资多少,很少说群众自己应当怎么干,很容易引起群众的误解:就是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的事,是上级的事,自己等着就行,等着给修新路、建新房、通水气电、上项目,造成一种等靠要的心理。事实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差别太大,国家财力有限,因此国家和上级政府不可能做到包办代替,建设新农村要主要靠群众自己,认识不到这一点,吃亏的还是老百姓。因此,我们需要宣传群众,发动群众,让群众靠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新农村。 启示之三:集体合作是出路 韩桥村的新村建设走的就是集体合作的路子。他们采用个人投资、统一标准、集体筹建、集体采购、集体施工的原则,省时、省力、省工、省钱、省事,既有利于个人,也增添了集体的凝聚力,为走集体道路作了铺垫。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经营方式已经走过了近30个年头了。30年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发挥了无可替代和无可争辩的作用。但是,反思这段历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很快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后,对农民的小康、农民生活的宽裕并未起到很大的作用。就是说,通过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把自己的命运完全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几乎没有多少富裕起来的典型,而那些我们反复宣传的典型如华西村、南街村、刘庄、大寨等等没有一个不是通过集体合作的道路富裕起来的,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源地安徽小岗村,去年其支部书记沈浩也宣布走集体化道路。据报道,目前全国2000个走集体化道路的村庄绝大多数都走向了富裕的道路。一系列的事实表明,集体合作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出路。 启示之四:发展经济是重点 韩桥新村所建的180间房屋,后房居住,前房搞商业。韩桥的商业面向农村,涵盖面很广,大到空调、冰箱、洗衣机、太阳能、摩托车,小到针头线脑,还有自行车批发,酒水批发,建材市场、美容美发等等,五花八门,在这个市场上,基本可以满足农民的各种需要,两间商业门市房,一年可以给农民带来的收入少则2-3万,多则20多万,远远超过了农民在耕地上的收入,大大提高了非农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除商业之外,还有农户兼搞大规模的养鸡场、养猪场、果树种植,效益也很可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是20个字,但有人将其片面理解为“村容整洁”,认为新农村就是“一看路,二看树,三看卫生,四看住”,违背群众意愿,不切实际地为农民盖别墅,修广场,建绿地,结果劳民伤财,别墅成了烂尾楼,农民再次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这样的例子屡见报端。新农村建设必须围绕生产发展(“发展经济”)这四个字,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也为新农村建设积蓄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能提高,人们的文明程度才能提升,才有财力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人们的民主意识也才会增强。因此,新农村建设20个字的重点是前4个字。 启示之五:选突破口是关键 韩桥的这一发展思路也不是一开始就找到的,也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一开始,他们的主导产业是粮棉,后经调整,把苹果和梨作为重点,但因价格和品质的原因,只能保证多赚点零花钱,始终没能走向富裕之路。经过驻村工作组的指点,他们把村庄不靠公路变成了紧靠公路,以发展商业为突破口,带动韩桥村经济的发展。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他们除了立有5天一集的农贸市场外,还着重发展以零售为主批零兼营的小型商业,成为5天一大集、日日有小集的在附近有一定知名度的商贸街。在此基础上,他们又与天津河东区洽谈合作,准备建一个大型蔬菜肉食批发市场,带动本村、村镇及周围地区农民种植大棚蔬菜,现在批发市场正在筹建。 其实我们经常说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不搞大呼隆,一刀切,但如何因地制宜,怎样发挥优势则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发展经济必须寻找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又不能千篇一律,如沿308省道的村很多,不可能村村搞商业,但决不是都不能搞商业,并且在这条省道上缺乏这么一条商业街,因此必须做好率先的文章,谁率先抓住了机遇,谁就能搭上首班车,就找到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搭不上这班车,如果想搭第二班一样的车,那就有可能经济根本发展不起来,甚至有可能搞成烂摊子。因此,找准突破口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寻找突破口就是在人无我有、填补空白上下功夫,项目上马后再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规范提高。 启示之六:和谐文明是保障 韩桥村的今天可以说是人心整齐,思变盼富,但十年前的韩桥则是另一番模样。1995年,韩桥因与邻村白家(回民村)打仗,并将一白家村民打死,省市县三级公安人员进驻韩桥,从而闹得人心惶惶,离心离德。包村工作组刚驻村时,仍然人心不稳,村民告干部、邻里不和谐、家庭反目、父子成仇、发牢骚等现象时有发生。村两委会对能否使村民邻里和睦相处缺乏足够的信心。工作组帮助党支部、村委会采取了多种措施,最终拢齐了人心,激发了热心,增加了人与人的感情,提升了奔康致富的信心。现在的韩桥,再也看不到邻里不和、家庭不睦、离心离德的现象了,而是呈现出一幅政令畅通,安居乐业,邻里和谐,互帮互助,家庭和睦,互敬互爱,人人热心公益事业,家家思富热心发展的画面。 乡风文明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发展经济必须有一个好的人文环境,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谐文明,和睦信任。这样的环境不能靠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而是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不断的教化,使孤寡有所养,困难有人帮,如开展评选文明户、好青年、好媳妇、好婆婆等活动,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时候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文明,什么是愚昧,在这种不断的反复教化中,老百姓的思想觉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举止行为也会在润物无声里文明。而有了和谐文明的乡风,经济的落后也将会是暂时,发展一定会指日可待。 启示之七:三位一体是方向 这里的三位一体是指党支部、村委会、经济合作组织的三位一体。韩桥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很精简,只有三人,一个村支部书记,一个村委会主任,一个村文书兼会计。同时,他们为发展经济又挂起韩桥经济合作社的牌子。这样,这既是党的基层组织,又是村民自治组织,还是村里的经济组织,三位一体,既能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又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他们的商贸街就是通过这个经济组织管理,与天津河东区的合作项目也是通过这个经济组织谈成的。 农村经济要发展,单靠一个个个体独自闯市场,显然是不行的,因为一个个单独的农民抗风险能力极低,信誉度也难以保证。同时,银行、龙头企业、担保公司等经济机构,很难去跟一个个农民直接打交道。他们之间缺乏一个桥梁,这个桥梁不能是党支部和村委会,因为党支部和村委会都不是经济组织,没有固定资产,不能出面签合同,因此需要有一个经济合作组织。同时,如果在党支部、村委会之外再成立一个合作组织,诸如××协会之类,由于没有党支部、村委会的权威,工作很难推动,其信誉度也不能保证。而党支部、村委会、经济合作组织三位一体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应该是未来农村成立经济合作组织的方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形势下农村班子建设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