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农民增收的有利因素分析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农民增收的有利因素分析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中国农经信息网 ︱ 发布日期:2007-4-4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农民收入出现了下降的态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今、明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与可能。政策支持使来自农业的收入存在继续增长的可能为了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目前各地支持农业的力度正呈现加大趋势。
    主要表现在:一是积极引导城市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促进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开发农业。二是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壮大市场竞争主体。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现代营销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四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五是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外向化和标准化水平,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今年多项支农措施的出台,更为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精神,2004年农业税税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可减轻农民负担约70亿元,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规模不低于100亿元,总计达200多亿元。全年中央用于支农的专项资金比去年增加大约300亿元,达创记录的1500亿元以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实施、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农业税的逐步减免和取消等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提高到全党工作重点的高度,指出,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随着国家财力物力的增强,还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这些政策措施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使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余地。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将为农民增收拓展更大的空间一般来说,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长是良性的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增长越快,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越多,收入增加越多。农民收入增长快,对工业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增加,反过来也会刺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从经济发展情况和趋势上看,以改善居住、出行条件为代表的消费结构升级正在启动,住房、电子信息、石化和汽车等高成长产业成为拉动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产业。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政府职能转换、整顿市场秩序取得成效,民间投资加速增长,企业素质总体改善,市场力量对经济增长的调解作用明显增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刺激经济的增长。农民收入水平将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相应得到提高。特别是整个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可为农民增收拓展更广阔的空间。非公经济的发展将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领域目前,非公经济已逐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经济组织类型,特别是私营个体经济已成为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的进一步落实,各地清理和修订了限制非公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非公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非公经济正在成为各地面向新世纪、再创新优势的重要增长极,也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领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挤占着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导致农民收入低下的主要原因。而加快城镇化进程则能够通过转移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加速减少农民数量,从而直接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
    据推算,如果将我国城市化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当今的世界平均水平46%,那么农民的农业人均收入就会比目前水平增高28%。这个增长幅度相当于我国1992年~1998年6年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幅度。如果我国城镇化率在现有基础上每年增加1%,则农民人均农业收入将提高1.5%,即农民人均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将增加17.5元。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总体水平和输出层次仍然比较低,地区之间也很不平衡。在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农村劳动力仍有加快转移的余地。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则必然对增加农民收入产生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美国是农业大国”对中国的警示   下一篇:着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