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农民如何培养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农民如何培养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人民网 ︱ 发布日期:2007-3-16
    农民不仅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民的科技种田水平和劳动致富能力。我国今后在培养新型农民方面将坚持怎样的导向?各地在培养新型农民方面有哪些经验和探索?在农民培训中怎样更有效地建立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本期话题,我们邀请了农业部的领导和部分县市的负责同志撰文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给各地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立足主导产业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能力
    江苏丰县县委书记赵保华

    致富农民,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素质。立足农村主导产业培训农民,是丰县培训新型农民的一大特色,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围绕产业开展的培训,不仅提升了农民素质,也推进了产业组织形式的优化,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农民向工人的转变。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江苏省丰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200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78元,增长13.7%,是历史上增幅最高的一年。农民增收连续三年一路攀升,增幅在12%以上。
    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关键是发展现代农业,走产业增收之路。而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丰县立足产业发展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主要围绕林业、果蔬、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培训农民。
    丰县有果树面积50万亩,是江苏省最大的优质果品生产基地;蔬菜复种面积70万亩,是江苏省有名的芦笋、牛蒡、山药、芦荟等特种蔬菜和薹(大)蒜、黄皮洋葱等出口蔬菜生产基地;有林地面积4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46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33.9%。丰县是全国有名的木线条之乡,木线条生产量占全国市场的70%左右;丰县还是全国青山羊饲养基地县,常年青山羊饲养量为120万只,另外优质种鸭、奶牛的饲养发展迅速,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丰县高效规模农业占农业生产的60%。
    有了产业优势,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丰县围绕农业产业,主要培训农民的三种能力。
    一是科技增收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农民的应用农业新科技的能力。丰县的具体做法是:典型引路、建立高效规模农业示范区。围绕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培育乡土人才,建立科技示范户。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建立了“镇有科技学校、村有农业示范基地、组有科技中心户”的三级农业科技培训网络,定期对农民开展实用技术讲座,实地指导农民科学种养,并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农函大学习。目前丰县有各类乡土人才10.2万人,这些乡土人才又以“农家课堂”和帮扶的形式,传授知识和技术,让农民培训农民。去年,丰县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780期,培训人数达15万余人。
    二是市场经营能力。丰县以市场带动产业发展,注重用现代经营形式来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的市场经营能力。目前丰县已发展农民合作组织177个,农村经纪人2.8万人,各种农产品销售额达3.8亿元。丰县小林洋葱协会有会员1万多名,协会从洋葱的育苗、移栽、管理、采收、销售对协会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丰县还注重对农民进行网络知识的培训,利用中华果都网站对6000多名农民进行了农产品的网上销售知识培训,增强农民闯市场的能力。
    三是专业化生产能力。特色农业是丰县立足当地自然和传统优势发展现代农业的着力点。全县实施了种鸭、奶牛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和“绿色证书”教育,使2万多农民获得至少一项职业资格证书。在果品生产上,丰县常年坚持对果农实施以优质果品专业化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果品产业每年科研投入经费占产业化链条总收入的比重达5%以上。
    为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新型农民,近两年来,丰县还着重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重点面向初高中毕业回乡务农青年抓好新增劳动力培训,提高其自谋职业的本领。目前,全县共有各类职业学校10所,在校生6050人,占高中阶段招生人数的47.34%。2006年丰县又整合现有职教资源,组建丰县职业教育集团,稳步做大做强丰县的职业教育。
    目前,丰县正处于全面发展现代农业,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全面实施新时期农民培训工程,大力提高农民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实施培训计划造就行家里手
    陕西省宝鸡市农业局局长周长安
    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培养新型农民。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主导产业为核心,以对农民系统科技培训为手段,大力实施“千名高技能农民培训计划”,深受农民群众欢迎,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长期以来,由于受培训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对农民进行的科技培训系统性、操作性、实效性不强,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宝鸡市决定从2005年起,利用3年时间在全市实施“千名高技能农民培训计划”。该计划主要是围绕奶业、果业和蔬菜三个主导产业,在发展优势区域对有一定文化程度、技术特长和带动能力的致富能手、种植(养殖)大户,进行一年不少于200个学时的系统、专业培训和考核,使他们达到“高技能农民”标准。然后通过每个高技能农民辐射带动其他农民。
   “高技能农民培训计划”实施两年来,已在全市开办高级奶农、果农、菜农培训班23个,涉及8大类专业,培训学员915名,其中895名学员取得了宝鸡市高级技术农民资格,成为当地农民追捧的“科技能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一是强化了农民的科技意识。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
    千阳县城关镇北台村的张顺义接受培训后,根据奶牛生理特性,分阶段科学搭配,合理确定精粗饲料比例。仅此一项,一头牛一年节约精饲料500公斤左右,节约饲料费500—600元。三是发挥了学员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了技术推广步伐。凤翔县唐村镇索落树村杨宝强取得“高级菜农”称号后,指导村上100多座大棚科技种菜,单棚收入达到1.6万元。  
    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农民培训必须有四个突出:突出职业性和专业性,使学员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将多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作为授课骨干;突出针对性和系统性,注重解决农民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突出制度性和规范性,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实行学籍管理,进行严格考核。
    培育新型农民发展“一村一品”
    河南夏邑县委书记许家林
    怎样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夏邑县的实践是:立足“一村一品”,培养新型农民。
    夏邑县地处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全县耕地面积148万亩,人口113.6万,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为尽快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近些年来,夏邑县立足县情,大力开展了以绿色证书教育为主体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按照“开设一个专业,办好一个教学班,搞好一个生产示范点,培养一批科技骨干,扶植一项支柱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办学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培育新型农民,引导农民发展“一村一品”产业的行之有效的路子。
    夏邑县坚持把教学培训与高效产业发展相结合,提出了“围绕市场选产业,根据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培训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发展农业支柱产业和发展“一村一品”的需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从当地实际出发开展培训。坚持把教学培训班办到村,每年每个乡镇选择2个村,并针对各村的实际,一个村开设一个专业,培训一年时间。坚持培训、示范、推广、服务一体化。坚持教学培训工作规范化,加强培训管理,确保培训质量和效益,达到“办一班,兴一业,富一方”的效果。
    通过扎扎实实开展培训工作,使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就能学到实实在在的劳动技能。据统计,夏邑县累计培训出取得大中专学历的农民近6000人,参加“绿色证书”培训的农民6万余人,实用技术培训达85万人次,有15000多名农民成为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12000多人发展成为农民经纪人。
    通过培训,不仅促进了科学技术、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而且还带动形成了专业村,使全县种植业、养殖业逐步形成了专业化、区域化和规模化,有力推进了粮食、棉花、蔬菜、食用菌、果树、养殖等支柱产业和“一村一品”专业村的形成,促进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目前夏邑县形成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各类特色专业村达400个。车站镇程大庄西村原是个传统农业穷村,从2000年起通过培训新型农民,发展食用菌生产,成为“一村一品”的典型。该村现有农户520户,从事双孢菇种植的农户达480户,发展双孢菇大棚720座,种植双孢菇36万平方米,年产双孢菇6200吨,产值2600万元,仅双孢菇一项年效益1300万元,人均增收5700元。今年1月该村被评为“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目前,全县已有14个乡镇、152个村、5756户、2.2万人从事食用菌生产,建双孢菇棚6648座、332万平方米,年产双孢菇、草菇5.5万吨,产值2.6亿多元。其他产业如果树、蔬菜、养殖、木材加工也出现了一批颇具规模的专业村。目前,夏邑已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国优质棉、优质苹果基地县,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县。
    农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县经济的发展,2006年,夏邑实现生产总值66.5亿元,同比增长14.8%;农民人均纯收入2551元,同比增长10%,是河南省发展较快的县之一。全县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全省较早实现农村“五通”(村村路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网络通)。
    从农民培训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事半功倍的措施。实践证明,把绿证教学班办到村里既方便农民学习,又降低农民的学习成本,使全体村民都可以受到培训,普及面广,而且能有力地促进先进科技的应用和生产的发展。教学班办到村里,还有利于教师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促进广大农民学用结合,容易形成“一村一品”,使农民实现整体致富。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其中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们将继续沿着发展“一村一品”的思路,抓新型农民培训,促高效产业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手把手”培训助农增收
    青海省乐都县县长王朵云

    乐都县是青海省传统的农业区之一。山区面积广,干旱少雨,农业基础脆弱。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开展以特色种植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结构调整和“手把手”农民技术培训,这些措施在扶贫攻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乐都县素有种植瓜果蔬菜的传统习惯,近些年来,县委、县政府实施“科技兴农”、“蔬菜立县”的发展战略,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发展特色农业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上,选择有一定产业基础,能带动农民增收的蔬菜产业作为优先培育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种植产业,并以此为主线,加大科技“输血”力度。
    扶贫先扶智,富民先富脑。从2002年起,在全县深入开展了大规模的“手把手”蔬菜技术培训活动,对基层技术骨干和农户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在省农牧厅的支持下,这项培训活动又被推向全省,使“手把手”培训在全省农业产业升级中发挥作用。5年来,全县通过科技下乡举办科技培训班400多期,培训农民8万多人(次),基本实现了户户有一名科技明白人的目标;举办“手把手”蔬菜栽培技术培训班45期,培训本地以及周边农民4170多人,其中,有2000多人成为农民技术骨干。
    在“手把手”科技培训活动中,我们根据蔬菜标准化生产的特点和各地的生产条件,采取田间培训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现场操作和理论教学相结合、专家授课与学员互教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突出“手把手”的培训特点。
    大蒜作为乐都县特色种植的主导产品,为了进一步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县蔬菜技术推广中心大力推广紫皮大蒜标准化生产技术,手把手培训骨干,以点带面,辐射推广,使大蒜生产成为蔬菜产业中的一个新亮点。2006年,大蒜种植面积发展到3.1万亩,产值达9026万元。
    把科技培训和引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密切结合起来,引进先进技术,培训种植能手,大力推广特色种植,是乐都县开展“手把手”
    培训的又一特色。2002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外地引进洋芋双膜栽培技术,并通过培训示范进行推广,成功解决了高原地区洋芋生产早春冻害问题,并提前一个月上市,利用时间差提高洋芋的增加值,亩均收入达4000元以上,已成为农民收入的又一个增长点。
    这种生产模式还推广到从未种过蔬菜的高原干旱山区,使蔬菜生产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006年,全县特色种植面积达到32.0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6.45%,蔬菜总产值达到2.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15元,其中特色种植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32%。目前,乐都县已成为青海省最大的特色蔬菜生产基地,乐都县生产的紫皮大蒜、长辣椒、地膜洋芋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知名品牌和当家农产品。
    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动力,也是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的根本性因素。目前,乐都县的“手把手”培训在政府的引导下,正在逐步向规范化、经常化、基地化方向发展,今后将围绕农产品优质化、品牌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农民这个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不断拓展“手把手”培训的对象,创新“手把手”培训的模式,提高“手把手”培训的效果,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加快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不竭动力。

上一篇:王守彬代表:农民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 达到双富裕   下一篇:绝不能因连年丰收而产生松懈情绪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