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着手解决‘教育公平’这一问题前,有必要搞清楚‘教育公平’的内涵,需要强化一些认识,也要厘清一些误区。”针对“教育公平”这一话题,长期从事教育行政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如是说。 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公平 “教育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部分。建设和谐社会,不能离开公平的教育。”洪可柱代表说,“在我国,很多人的命运,就靠读书来改变。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公平,剥夺了很多人的机会。国家应该让公平教育惠及更多的农村百姓。”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健也认为:“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致力于教育公平的努力,它的巨大效果会在若干年后显现。” “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周济也做了这样的表示,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做到每个人的起点公平,所以教育公平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也必须看到我们国家农村的教育和城市的教育,西部的教育和东部的教育,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这不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 教育公平的关键在城乡均衡 “当前社会反映强烈的教育不公,主要在农村教育,主要是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失衡,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实验中学校长龚玲认为。 据了解,目前义务教育在投入上存在巨大的城乡差距。以2001年的数据为例,小学学生人均教育经费城市为1484元、农村为798元,初中学生人均教育经费城市为1955元、农村为1014元。这种差异,造成农村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办学条件以及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比城市学校差很多。 龚玲认为,中国教育制度的最大缺陷在于它的二元分割性,形成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巨大差别。“当前城乡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发展,除了教育投入不均衡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城市基础教育教师超编与农村部分地区师资紧缺并存。此外,还有学科分布不均等问题,农村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普遍短缺,仍有大量代课人员。” 胡平平代表认为,政府可以采取措施使城乡学生受教育条件相对公平,但这种相对公平不能“削峰填谷”,只有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投入,用新的投入去“填谷”,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要建立统一办学标准的原因。 教育公平是机会、制度、环境的公平 王斌泰代表认为,要从3个方面来理解“教育公平”的核心内涵。他说,首先是机会的公平,要提供一个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学的机会,比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就解决了“机会公平”的问题;其次是制度公平,我们所制定的政策制度要能使所有孩子都接受义务教育,如果因为父母或家庭背景的原因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对孩子来说就是不公平的,也是制度上的不完善,比如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问题;第三是环境公平,就是上学环境、师资、硬件设施等,这也是最容易看得见、摸得着,最容易加以比较的。 “教育公平不是所有的学校都一样,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它必须限定在一个区域内,比如在一个区县内实现城乡的均衡。东中西部不可能都一个样,就算在我们江苏,苏南苏北也不可能一个样。”王斌泰强调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