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给农业发展插上现代化翅膀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给农业发展插上现代化翅膀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经济日报 ︱ 发布日期:2007-3-9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今年的两会上,“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代表和委员的热点话题。
    科技为现代农业提速
    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是各地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选择。
    如同城市居民有困难打“110”求助一样,在海南,农民有农业科技方面的难题,拨打全省统一的“963110”电话,立刻就能获得快捷的服务。有了这个农技“110”,海南的农民从高效农业发展中尝到了甜头。一位曾去海南调研的全国政协委员给记者讲起这样的信息。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势在必行。我们莱芜有‘中国生姜之乡’之称,近半年来深切感受到了创新的重要性,莱芜通过实施国家科技星火项目‘生姜脱毒及优质超高产技术成果开发应用’,生姜防瘟病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生姜质量明显提高,率先通过了欧盟GAP认证,单产最高可达5000公斤以上,增产六成以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莱芜市委书记于建成说,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后,特色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
    在2月27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摘得“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翻阅着这条新闻,全国政协委员温克刚高兴地说,“这正反映了国家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鼓励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心。”他认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关键是要看怎样快速地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并推广到农民中去,适应实际应用。
    多年从事气象工作的温克刚委员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角度,谈到了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气象局就开始在各省区市普及建立农网,10年来搭建起了一个功能多样的农村信息网,给广大农民提供关于优良品种等农业生产技术信息,提供农产品价格、需求等市场信息,以及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气象信息和灾害信息。”利用农网,不仅可以帮助农民的农业生产趋利避害,尽可能地减轻灾害损失,而且可以推进科学技术的普及,提高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他认为,要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传播,加强农业成果的推广应用。
    市场拉长农业产业链
    在河南代表团采访,这个农业大省的全国人大代表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个话题:“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河南莲花味精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李怀清代表多年与农业打交道,没说两句就说起了农产品深加工。“莲花味精从50个人、50万元起家,现在已是近两万人的农业龙头企业。味精的原料是粮食,我们原来用山芋作原料,后来又改用大米,由于需求量大,带动了当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李怀清代表介绍说,“对小麦的开发,我们做味精用的是淀粉,蛋白质可以开发谷朊粉,淀粉还可以分成三种,我们味精用的是没有蛋白质的淀粉,其他两种还可以开发,还有麸皮,可以做饲料。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可以使粮食的单位价格翻两番!”他说,靠传统的农业,农户生产的粮食找不到市场,只有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才能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鹤壁市委书记王训智说,“农业要想提高生产效率,必须发展现代农业。我们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企业联结农户机制。这样不仅实现了农业产业化,还降低了农民的经营风险,加大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通过走产业化道路,鹤壁市已培育市级畜牧业龙头企业48家,其中国家级畜牧龙头企业2家、省级畜牧龙头企业4家,三分之一的农户进入了畜牧业产业化运行轨道。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饲料工业发展,促进了种植业的大发展,最终带动了农民增收。实践证明,农业龙头企业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环节,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龙头企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刘文甲提出,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他说,比如玉米,除了食用,秸秆还可以深加工、精加工,效益惊人。现在,我国农村的产业链条也正在形成中,农村有劳动力出外打工,将自家的田地转给种田大户,使得种田大户逐渐形成规模,种田大户又有稳定的订购客户,就可以有实力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增加优质农产品产量。
    智力为现代农业做支撑
   “农业科技创新很重要,掌握先进技术,应用先进技术还得靠人,得靠农民。”刘文甲委员说,“在有些发达地区,农民要经过培训、掌握现代技术,拿到‘上岗证’,才能种地。”
    温克刚委员认为,我国农村拥有十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要把农村的人力资源变成人才资源,只有培养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有文化,主要是从普及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做起;懂技术,以前多指懂得种植或养殖技术,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农业要走企业化的道路,需要多门类的人才,需要掌握各种技术的人才;会经营,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增强市场经济意识。”
    农业部统计显示,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相对偏低的农民素质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
    去年,农业部、中国科协等14个部门正式启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纷纷出台具体措施,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业部近日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国农业广播学校将大力开展各类农民教育培训。今年将通过农广校等教学机构,培养10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在全国选择1万个村、每村40名以上的农民,进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农民350万人,转移就业率不低于80%。
    代表、委员们表示,推进现代农业,还必须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各地、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投入更多力量,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入手,科学安排,循序渐进,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确保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上一篇:让老师在农村也能安居乐业   下一篇:农民工的“难处”说明了什么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