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7月1日电(记者谭博文、刘翔霄)一部通过省级人大常委会立法保护农民工权益的地方性法规———《山西省农民工权益保护条例》7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个《条例》为在山西就业的农民工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保障。
据山西省人大介绍,《条例》涉及农民工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等方面,重点保护农民工劳动、工伤、养老、医疗和生活居住等权益。
根据《条例》规定,今后农民工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这项规定的出台主要是针对一些用人企业以试用期为名坑害农民工。调查表明,农民工务工基本上为季节性务工,工期短且流动性强,技术要求不是很高,不需要过长的试用期。
《条例》规定,试用期的工资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农民工的公共职业介绍、劳动合同签订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农民工的工资的确定、增长与单位职工同等对待,实行同工同酬;用人单位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视为无固定期限合同;用人单位未按期预存工资保证金逾期不改正,将依法责令停业整顿;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农民工,离岗前未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为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的问题,《条例》对工资支付保障和监控制度做出了相应规定,并设定了法律责任。针对用人单位不与农民工明确约定劳动报酬的情况,《条例》规定,在处理劳动争议时以农民工务工所在地同行业职工上年度平均工资为标准进行确定。
《条例》明确规定,农民工工资的确定、增长与本单位其他城市职工同等对待、同工同酬,用人单位要以法定货币按月足额将工资直接支付给农民工本人。 ■新闻背景 农民工权益维护面临7大挑战 新华社太原7月1日电(记者谭博文刘翔霄)据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范堆相介绍,农民工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现阶段农民工的生存及发展状况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农民工合法权益屡遭侵害、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十分普遍。
范堆相说,从目前看,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主要表现在7个方面: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且不规范,有的企业甚至强迫农民工签订“生死合同”;农民工工资水平偏低,不能按月发放,克扣、拖欠现象严重;用人单位随意延长劳动时间且不依法支付加班工资现象普遍;劳动安全卫生投入不足,农民工工作生活条件差;参加社会保险的比率低;职业培训率低;农民工普遍没有被纳入就业所在地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范围,农民工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突出,甚至还存在非法限制农民工人身自由、打骂、体罚、伤害等现象。
山西省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相继制订了一些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这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迫切需要通过立法将其上升为地方性法规,提高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力度。
(H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