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农业科技>文章内容
野生麦"营养"基因可借助培养营养含量更高小麦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4-15 (阅读次数: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野生小麦含有一种“营养”基因,若培育得当,可借助这种基因提高小麦中蛋白质、锌和铁的含量,为人类提供营养含量更高的食物来源。

  神奇基因

  在野生小麦中含有一种特别基因,可以提高谷物中营养成分含量。

  但奇怪的是,在人工栽培的小麦中,这种神奇的“营养”基因因某种不清楚的原因而失去作用。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研究人员约尔格·杜布乔夫斯基率领的小组发现,他们使用传统种植方法培育小麦,可以将这种“营养”基因转移到多种栽培小麦中,以达到加强小麦中蛋白质、锌、铁含量的目的。培育过程使用的是某些种植类小麦的祖先,即野生二粒小麦。

  “转移”营养

  小麦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占全球卡路里消费总量的20%。但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有近20亿人的食物中锌、铁摄入量不足,1.6亿5岁以下儿童缺少足量蛋白质。

  “我们能培育出蛋白质、锌、铁等营养成分含量更高的小麦。”

  杜布乔夫斯基在一次采访中说,“如果这一技术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种植,的确能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切实帮助。”

  研究人员还发现,用新方法培育的小麦成熟更快,小麦面粉制成品的营养价值更高。全球小麦产量为每年6.2亿吨。用这种新小麦制成的意大利面和面包,其中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含量会有10%至15%的提高。

  “这种基因功效在于,能够更好提取作物本身含有的营养成分。”杜布乔夫斯基说,通过这种基因的作用,研究人员把一部分麦秆中的营养成分转移到麦粒中。

  研究人员说,他们并没有改变小麦的基因,并不会影响新型小麦的市场接受度。“我们没有对小麦做转基因变异,仅用正常培育方式,并且新型小麦同普通小麦杂交情况良好。”杜布乔夫斯基说。

  味道不变

  经过改良后的小麦变得更有营养,但它的味道还保持不变。

  杜布乔夫斯基说,研究人员并没有在培育过程中改变小麦的口感,“我们并没有对小麦成分等作出任何大的改变。”

  “我认为仅仅这么一个变化,并不能解决世界上的饥荒问题。”杜布乔夫斯基补充道,“但我想这确实是一个好方向。” (何珊)

  ■相关新闻

  土壤含硫磺,小麦更“健康”

  英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有硫磺的土壤种出的小麦中某种氨基酸的含量小,能使最终烘烤出的面包所含的“可能致癌物”量减少。2002年,科学家在烘烤的面包等食品中首次发现了与致癌等有关的化学物质丙烯酰胺。这种化学物质是在烘烤过程中产生的,既要彻底消除它,又不失面包美味,以目前的工艺还很难做到。

  英国雷丁大学的科学家于是转而研究是什么成分导致食品烘烤过程中出现丙烯酰胺,希望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结果发现,在硫磺不足的土壤中生长的小麦天门冬素(一种氨基酸)含量高,正是这种氨基酸加上糖分使得面包等在烘烤过程中形成丙烯酰胺。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硫磺缺乏导致作物种子储藏蛋白质量下降,作物汲取的氮聚积成天门冬素。 (记者 葛秋芳)

上一篇:生物质燃料――秸秆做煤 省钱环保   下一篇:盐碱地治理自主创新技术推广艰难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