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农民工培训>文章内容
北大平民学校:为农民工打开一扇窗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陈晓燕 发布时间:2008-07-29 (阅读次数:
一本书、一堂课甚至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现在我的生活很充实很快乐!要上班、上课、练习打字、整理书稿……”来自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的汪利华古铜色脸上洋溢着热情和自信。
    34岁的汪利华是北京大学燕南美食餐厅的员工。就在一年前,汪利华还是同事眼中的“怪人”:冷漠,很少搭理同事,脸上几乎没有笑容,总是抱怨工作以及一切……
    让汪利华“获得新生”的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北京大学平民学校。大学校园里的“平民学校”
    “平民学校”的称谓始于1918年,在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倡导和支持下,北京大学创办了为在北大工作的工友提供进修机会的“校役夜班”和“平民学校”。
    今天的北大平民学校仍然继承了这一传统。它是一所免费为北大后勤系统内的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教育和培训的“学校”。学员全部来自北京大学餐饮中心、水暖中心、浴室、幼儿园等后勤系统,有保安、厨师、幼教等。教师为校内外老师,义务授课。同时还有北京大学学生志愿者辅助教学。
    平民学校的重新创办源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进城务工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课题研究项目。“高校的独特优势是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试图通过‘高校既有资源+义务教育’的模式,为支付能力较弱但有较强培训需求的校内工友提供免费优质的培训服务。”该课题负责人之一、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丁小浩教授说。
    课题组的设想得到了校领导和校工会组织的支持。2006年9月,在校工会的组织和协调下,“平民学校”在北大重新开张,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两期,超过165名进城务工人员免费接受了教育和培训。。
    平民学校分为上下两学期。9月至1月为主课时期,每周日晚7时开课。同时学员可选修计算机课和英语课。学期末老师根据学员表现对其评分,合格者可获结业证。下学期2月至6月是自由听课时期,学校每周开设特别为学员准备的讲座。学会做事
    进城务工人员最需要什么?一般认为,他们最需要诸如电工、焊工之类的技能培训。然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在对进城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又有新发现。
    “进城务工人员从农村来到城市,由于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如何适应城市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们特别需要能助其融入城市的先进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的知识。”丁小浩说。
    为此,平民学校将课程内容定位为通识教育。由于类似教育在国内几乎是空白,课题组从国外引进《学会做事》教材模式,设立了“学会共处”、“学会学习”、“我是链条上的一环”、“分享与宽容”等11个模块。
    “课程重在帮助他们克服进城后由于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而产生的自卑、茫然、无助等情绪,帮助其树立信心,学会更好地处理与周围环境以及人的关系。”丁小浩说。“我们喜欢上课”
    “‘鸡丝’‘猪丝’的,这都啥意思?回车键咋又是‘因特(enter)’键?”刚上平民学校那会儿,汪利华兴冲冲地选修了英语课和计算机课。可一上课,她就傻眼了:这不跟听天书一样吗?
    为了让学员更容易接受,老师们在课件设计上花费了更多的心思,使出“十八般武艺”———
    在“学会共处”课堂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老师田玲找来了与其生活贴近的歌曲、诗歌、电影、卡通、图片。她鼓励学员站出来讲“你很特别”的故事;在“我是链条上的一环”中,老师鲍威组织班上60个学员、志愿者在北大校园内进行拾荒环保活动,通过其亲身体验来告诉学员“环保应从每个人每件小事做起”。所有课程均强调互动式的参与,学员可以与老师在课堂上平等交流;每10个学员配二三个学生志愿者,学员不懂的地方随时可得到解答……
    生动活泼的教学受到学员的热烈欢迎。“我们都非常喜欢上课!”2007届“平民班”班长、北京大学幼教中心幼师刘杨告诉记者,大部分学员的工作都很辛苦,而且有的学员还在距离较远的其他校区,很多学员一下班就得赶去上课,经常来不及吃饭。要预习和完成作业只能挤压掉原本就不多的休息时间。尽管有时感到吃力,但极少有人放弃。点亮爱的心灯
    “宽容是什么?”在北京大学平民学校“分享与宽容”课堂上,当北大教育学院教师乔学军向学员提出这个问题时,汪利华觉得有点可笑。
    “宽容不就是忍耐、忍受吗?”由于十几年前一段不愉快的经历,汪利华心里一直憋着一股怨气。来北京后,跟周围人巨大的落差加剧了她心理的不平衡。她变得内向,冷漠,对周围的一切都看不顺眼。“就算油瓶子在我面前倒了,只要不关我的事,我就懒得管。”
    汪利华在课堂上讲起了自己的故事。她认为工作组班长故意刁难她,频繁调动她的岗位。讲着讲着,情绪激动的她哭了起来。下课后,老师送给她一本书,《宽容与理解》。当天夜里,汪利华捧着书读了大半宿。
    “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那一瞬间,汪利华心中仿佛火花闪现,随即洞明。她下决心调整心态。第二天,她找到班长,坦率地和班长聊起工作中的问题。结果发现,班长之所以频繁调动岗位,是因为她很能干,想让她带带其他人。
    心态的变化让汪利华仿佛获得了新生。她揽了许多以前“想都不会想”的“闲事”:带出了好几个学徒工,帮打印社打字,义务为教室做清洁……她的热情和自信感染了周围许多人,其中包括她的丈夫。
    平民学校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这个窗口,学员们发现了一个广阔的、多姿多彩的世界。一名学员在上完课后,激情澎湃地写了一篇“回农村竞选村长”的构想;一位从事传递收发的学员创新性地设计出物流管理的科学路径。刘杨告诉记者,在校园拾荒环保活动后,全班同学自发起草了一个《环保公约》,倡导大家“不乱扔烟头纸屑,不随地吐痰”等,得到了校内众多农民工的响应。(ebs)


上一篇:漯河举行农民工技能大赛   下一篇:让农民工享有均等化城镇公共服务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