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地方创争活动>山东>文章内容
关心人 培养人 尊重人(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宋学春 发布时间:2008-05-03 (阅读次数:

关心人 培养人 尊重人(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青岛港依靠工人促发展

  胶州湾畔的青岛港,吞吐量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2000多万吨增至去年的2.65亿吨,居世界大港第七位。集装箱吞吐量由2万标准箱增至946万标准箱,跃居世界第十位,外贸吞吐量多年保持全国沿海港口第二位。青岛港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说:“青岛港的成功,最根本的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不将一名员工推向社会

  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普遍实行减员增效。青岛港同样面临着冗员压力:三四千万吨的吞吐量,1.6万名员工,实际只需5000人。

  怎么办?青岛港做出一个郑重决定:在青岛港,只要愿意干,好好干,我们就绝不将一名员工推向社会!

  说起当年的情景,青岛港原工会主席孙清安说:“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青岛港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一点,青岛港始终没有动摇!”现在的青岛港,年年为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提高收入、健康查体、跟踪治疗。青岛港还出台了向装卸一线倾斜的“21条”和向科技人员倾斜的“83条”,出台了为装卸一线服好务的“34条”。2007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强知识分子、技术工人、农民工队伍建设的六个决定。到2007年,青岛港已涨工资29次。一线的普通装卸工人月收入四五千元,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蓝领”。

  培养新时期优秀产业工人

  不让一名职工下岗,带来的直接问题是——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

  青岛港的对策是:发展与育人并举,在港内转岗分流上万员工的同时,将这批传统的搬运工人培养成优秀产业工人。

  1989年,青岛港在全港员工中开展了“学政治、学业务、学技术、学文化、学实践”的“五学”活动。有人不理解,青岛港决策层的回答是:不学习,工人将来就没饭吃!以“五学”为起点,青岛港连续19年在港内实施主题思想教育、技术比武等一系列独创性育人措施,塑造了一大批新时期优秀产业工人。

  “扛大包”出身的许振超成为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农民工皮进军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邵泽山被国家评为全国优秀青年技师,机械修理工唐卫荣获“山东省首席技师”称号。

  1988年的青岛港,1.6万名员工中没有一名工人技师,到2008年,全港2.3万名员工中76%的技术工人成为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8000多名农民工中,1667人被录用为合同制工人,其中有540多人担任了班长、副班长。

  提拔的理由很简单——能干

  2007年,58岁的前港门机队队长邱增启被提拔为前港公司副经理,这个1968年入港的老码头,做梦也没想到即将退休之年被委以重任。提拔他的理由很简单——能干!

  破格使用的还有工程师耿双成。他1972年初中毕业入港,2008年被聘为高工。耿双成说:“我们青岛港评高工,不看论文,不看学历,不看年限,就看实践。”他的实践是开发了30吨板坯卡具,获国家优质QC成果,可提高装卸效率5倍。入港36年,他为青岛港开发了近百项科技创新。

  现在,青岛港正朝着新目标挺进:2008年吞吐量要达到3亿吨,集装箱超越1000万标准箱。力争到2015年,实现港口吞吐量5亿吨,集装箱超过2000万标箱,为国家、社会和职工做出更大贡献。(ebs)


上一篇:威海市总工会在全国创造奇迹 前来"取经者"络绎不绝   下一篇:青岛港“振超团队”一项重大创新一年可节约3000万元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