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创建学习型企业的主要过程
1、 自发引进阶段
1999年3月10日炼钢厂发生了重大事故。炼钢厂新班子在2000年引进了学习型组织理论。从解决存在问题入手,使单位当年就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变了“脏、乱、差”的面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进入先进行列,转炉工序实现了负能炼钢,比上年降低总成本1.5亿元;除一项工作外,获得了公司授予的全部先进;还获得了省级“安康杯”、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2、 总结推广阶段
2000年集团公司成立调研组,深入炼钢厂进行调查研究,经过三次挖掘,提炼出“炼钢经验”。
2001年6月集团公司召开会议,总经理、董事长(党委书记)分别讲话,予以推广。
2001年底总经理在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要求。
2002年集团公司下发了进一步深化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实施意见。
3、 由点到面阶段
2003年6月25日集团公司召开大会,六个单位在会议上介绍开展创建活动的体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分别在会议上讲话。
4、 全面深化阶段
2004年6月3日,莱钢集团管理创新大会,提出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全集团管理创新的主线。
2004年7月1日公司党委下发文件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
2004年9月2日,集团公司下发《深度推进学习型企业创建的意见》。
全公司各个层面的培训展开。
二、 创建学习型企业的主要做法
1、领导挂帅
将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 “一把手”工程,成立莱钢集团有限公司创建学习型企业领导小组,公司主要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各主要部(处)室负责人构成,将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确保企业持续成长的长期工作,不断推进。各创建单位也建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
2、确立原则和目标
建立了把莱钢建成“全员学习型企业、绿色生态型企业、持续发展型企业”的企业共同愿景;
不搞统一模式,不提时间要求,顺其自然。谁认识了,谁就创建;
理念先行、全员参与、互动激励、系统推进。
3、典型引路、自下而上
总结推广各层次的经验。
命名创建的先进单位;重点下移,落到基层。
4、与各项已有工作融合
与企业管理工作融合;
与生产建设工作融合;
与班组升级建设融合;
与党建、团建、女工工作融合。
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
5、搞好培训、建立愿景
这是一次快乐的培训
这是一次新颖的培训
这是一次终生难忘的培训
这是一次纪律严明的培训
这是一次意义深远的培训
这是一次留下深刻感悟的培训
――职工感悟
案例:焦化厂“六为零”共同愿景
安全零事故
设备零故障
产品零库存
废水零排放
决策零失误
管理零缺陷
6、建立考评机制
对创建学习型各类组织分别提出评价标准。
按照标准进行定期评价命名表彰。
三、创建学习型企业重点把握的环节
(一)学习是基础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既有业务技能的培训,也有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知识的学习;既有提高岗位适应性的受训,也有提高区域操作技能的一专多能培训;既有操作知识的学习,也有管理知识的学习。
――创造形式多样的学习形式
“品格教育”、“心智体验”、案例分析、典型故事、游戏、互动式讨论和研习、 “每日一问”、“每周一题”、 “每月一考”、“班组反省周记”、“班组周点评”、“滚动学习法”、“共享会”等形式,让职工在参与中成为主角,训练品格,认识自我,改善心智,共享学习成果,培育高昂士气。
――突出团队学习
通过小团队和组织的有效学习,融合大家的智慧,形成组织的学习力。共同学习,共同交流激发了个人的学习热情,以个人能力的提高促进团队整体能力的提高,又通过各种形式的团队学习,努力使组织智慧高于个人的智慧的简单相加之和,培养团队意识。
――形成多层次的培训体系
提升管理干部的素质
从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大学等知名学府聘请专家教授326人次到莱钢给中层管理干部讲授管理知识2320学时。学习培训提高了团队素质。
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
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多家知名学府,建立硕士研究生培训基地。选送100多名管理技术人员分三批、每期五个月到北京科技大学强化英语培训。每年选派人员前往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留学深造。
(二)改善心智是关键
――培育不归罪于外的思维模式
――强化不自我设限的理念
(三) 创新是核心
――人人可创新
――事事可创新
――时时可创新
――技术、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同等奖励
1、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打造三支高素质人才团队
以培养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重点,建设职业化、现代化的管理人才团队;
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转化、应用能力为重点,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团队;
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基础,以培养高级工和技师为重点,培养技能人才团队。
2、形成系统的创新激励机制
实施“专家、学科带头人、优秀科技人才”三级评价奖励政策,各子公司和直属单位也建立了自己的创新激励机制。
3、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了产销研一体化运作模式,在一个更大的空间实现一体化管理。沟通、交流、学习、研究成为一个大平台上共同参与的事情,生产、技术研发、营销以及用户之间形成互动,各种资源得到整合和优化。
公司定期召开跨部门专业分析研讨会,分析问题,交流情况,反思工作,制定新的举措。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