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地方创争活动>山东>文章内容
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创发展新局面 努力促进全省轻工业持续和谐快速发展
来源: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作者:指导小组 发布时间:2007-05-10 (阅读次数: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二届二次理事会
暨全国轻工行业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之三

                                  山东省轻工业办公室

    一、二○○六年山东省轻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2006年,山东省轻工行业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采取应对措施,努力克服原材料和能源、运输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全省轻工业继续保持了协调快速增长,实现了“十一五”轻工业发展的开门红,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6年全省轻工行业现有规模以上生产企业首次突破一万家,达10673家,比2005年末净增加1100家。全年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9803.2亿元,工业增加值265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9485.5亿元,利税853.3亿元,利润530.88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5.18%、22.13%、26.04%、25.68%和26%。工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近四分之一,利润占五分之一,在全省各工业部门中居第一位。经济规模和总量三年来增加了2.7倍,经济效益三年来则增长了近3倍。其中主要产品产量如机制纸及纸板、电冰箱、冷冻箱、日用玻璃、农用薄膜、原盐、淀粉、味精、天然色素、功能糖类、白酒、啤酒、葡萄酒、植物油、肉禽加工产品、果蔬加工产品、水产加工产品以及搪瓷制品等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位。革皮服装、空调器和铅笔等产品居全国第二位。
    (二)重点行业发展势头良好,支撑作用明显。2006年食品行业实现销售收入4797.5亿元,同比增长25.81%,绝对额净增985亿元,约占全国食品工业的22.93%,实现利税419.76亿元,利润267.9亿元,约占全国食品工业的24.73%。造纸行业全年完成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382.25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0.32%,净增190万吨。纸制品完成175.72万吨,同比增长37.1%。造纸及纸制品行业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155.06亿元,同比增长20.63%,绝对额净增168亿元,约占全国造纸工业的23.62%。实现利税118.21亿元,利润73.7亿元,约占全国的29.18%。家用电冰箱完成1069.38万台,率先突破千万台大关,同比增长55.68%。家用电器行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39.36亿元,实现利税35.06亿元,利润16.42亿元。塑料制品行业全年完成产量228.8万吨,同比增长36.73%,净增71.2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47.57亿元,同比增长37.34%,约占全国塑料工业的8.93%。实现利税53.68亿元,利润35.76亿元,同比增长49.07%,约占全国的13.52%。上述四大行业所实现的销售收入、利税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行业的75.7%、70.3%和72.3%。除此之外增速在40%以上的有木材加工、钟表、日化、轻工机械以及电动自行车等行业。增速在30%以上的有家具、金属制品、日用硅酸盐和工艺美术等行业。
    (三)国内外市场开拓成效显著,结构有所改善。在重点调度的100种主要产品中,较上年增长的有80种,产销率达98.96%,高于全省和全国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轻工产品省外市场比重达28%,高于全省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工业为25%,造纸工业为65%,家电工业为60%。2006年全省轻工产品销往国外市场的比重达18.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全行业出口创汇220亿美元,约占全省的35%左右,居全省工业部门首位。其中食品行业95亿美元,工艺美术行业23.1亿美元,皮革制品行业20.78亿美元,家电行业14.83亿美元。造纸行业出口创历史新高,达7.2亿美元,增长142.33%。目前,全省轻工行业产品国外、省外和省内市场比例为18.5:28:53.5,好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投资结构和形式更趋合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到位和调控力度的加强,我省轻工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从2006年7月份起已开始逐月回落,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600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为480亿元,占80%左右。投资形式日趋多元化,通过利用外资和境内外上市以及吸收民间资本等方式,加大技改投入,促进了结构调整。
    (五)“三个亮点”更亮,经济活力显著增强。一是高新技术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品比重持续攀升。2006年全行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完成665亿元,约占全部增加值的25%,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二是民营经济发展加快。由于省委、省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项鼓励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到位,使民营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2006年全省轻工行业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即非公有制企业已突破一万家,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93.7%,同比增加2.47个百分点,涌现了金锣、龙大、菱花、西王、太阳、博汇等一批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民营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为8296.42亿元,利润481.75亿元,分别占全省轻工业的87.46%和90.75%。三是外经贸工作进一步加强,全行业制成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高。2006年农副产品加工和木材加工等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为35.6%,比2005年下降2.1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为15%,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
    (六)节能降耗工作初见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造纸行业是轻工能耗较高行业之一,近年来通过技术改造和发展循环经济,使能源消耗有所降低,2006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预计为5.10吨/万元,比2005年下降6.76%。规模以上造纸企业工业重复用水率在70%以上,比2005年提高近2.5个百分点。酿酒工业通过开展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吨产品标煤消耗下降3%,水循环利用率提高近5个百分点。许多企业还利用废渣、废料进行有机肥料生产,变废为宝,企业效益也因此显著增加。
    总的来看,2006年全省轻工经济运行平稳,发展势头良好。一年来,省轻工办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为行业发展做了许多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
    一是积极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方式。完成了轻工行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意见的起草工作,其意见已被省政府采纳并下发执行,要求到2007年底,关闭和淘汰5万吨/年以下麦草浆生产企业;10 万吨以下草浆生产线加快调整改造,逐步加以淘汰。着重解决制革企业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问题,严格限制年生产能力10万张(折牛皮)以下新建、改扩建项目;严格禁止在淮河流域、旅游风景区、饮用水源地、经济渔业区、自然生态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新建小型制革项目。截至目前,全省共取缔1万吨以下小造纸企业483家,关闭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造纸企业麦草浆生产设施73家,淘汰落后造纸生产能力184万吨,麦草制浆能力133万吨。目前,全省实际拥有麦草制浆企业25家,麦草制浆能力200万吨/年,麦草制浆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制革行业加大淘汰小制革企业力度,严格限制新上小制革厂,使生产集中大幅度提升,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实际平均生产量为118万平方米,比2005年提高近40%。
    二是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组织了《山东省工商企业结构调整产业指导目录》轻工部分的制定、修改工作和山东省轻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根据省政府确定的“双百工程”的发展战略要求,积极组织推荐重点产品和重点企业,并组织起草了相关的技术改造标准。同时还会同省环保局组织召开了全省造纸企业“十一五”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专家论证会,对项目进行前期评审把关,并建立起了相应的项目库。与此同时,重点围绕食品产业链,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促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使产业链不断拉长,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注重项目水平档次和科技含量的提高,新上了一批高起点和高水平的重点项目。随着晨鸣纸业总投资约24.56亿元,采用世界一流设备,年产30万吨超压纸生产项目,山东贵和纸业集团年产15万吨和德州沪平永发年产10万吨高强瓦楞原纸生产项目,博汇纸业年产15万吨石膏护面纸板生产项目,日照东方纸业集团年产15万吨牛皮箱板纸生产项目以及昌乐世纪阳光纸业年产15万吨白底卡牛皮纸等一批生产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使全省造纸工业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华泰集团在原有基础上引进的世界单机最大、最先进的年产45万吨新闻纸生产项目的建成投产,使其新闻纸年生产能力达到120万吨,标志着华泰集团已成为世界新闻纸单厂产能最大的生产企业,并开始全面进入国际市场。造纸行业通过技术改造,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生产集中度继续提高。
    三是促进企业不断调整产品结构。2006年白酒行业因消费税收的调整,企业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逐步增加粮食酒的生产,有效控制和减少薯类酒比重,同时大力推出自主创新并代表鲁酒风格的芝麻香型等白酒新产品,积极开拓省内外市场,使销量大幅度增加。由于产品质量和档次的不断提高,每斤白酒销售价格提升近2元,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增加。全年白酒利税只增长39.91%,但利润却增长84.67%,产品销售利税率高达16%,效果十分明显。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山东白酒行业已开始走出低谷逐步回升,到2006年底山东白酒产量已完成80.21万吨,同比增长20%。
    (二)抓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006年全省轻工行业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新增省级技术中心16个。截至目前,全省轻工行业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5个,占全省的24.87%。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14个,占全省的27.45%,居全省各工业部门首位。省级技术中心81个,占全省的24.47%。海尔集团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综合评比中已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位,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创新能力也已达世界级水平。2006年全省轻工行业共完成科研和新产品开发项目326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70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有90项。有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有24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其中有2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另有1项获得全省发明二等奖。列入省科技发展计划和科技成果计划项目的有25项,列入省技术创新计划项目的有153项,共获得财政支持资金400万元。
    一是认真做好科技发展规划工作。组织开展了全省轻工行业生物技术运用和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山东省轻工行业生物技术发展意见,为制定全省“十一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同时,组织编制了《山东省轻工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为我省轻工行业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组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随着生物技术在食品发酵行业的广泛运用,带动了食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省轻工食品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多功能糖、天然食品添加剂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尤其是山东禹城,通过实施万吨低聚异麦芽糖、万吨糖醇、万吨低聚木糖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已初步形成了以“三糖一药”为特色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了25万吨,占国内功能糖生产能力的60%,成为国内品种最全、质量最好、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功能糖生产基地。2006年该行业105家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19.87亿元,实现利税20.62亿元,利润13.62亿元。出口完成25.83亿元,增长31.76%。随着功能糖产业的做大,国内外众多的投资者纷至沓来,其中包括国外的一些知名大公司前来洽谈投资合作。
    三是促进全行业高度重视生产技术的研究与产品创新。如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每年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瞄准市场需求,以高、精、尖产品为研发重点,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原料,形成了太阳纸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原有上海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的基础上,2006年11月份省科技厅又正式批准以该企业为依托组建“山东省制浆造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举将极大地推进我省造纸工业的发展。西王集团投资数百万元建立的技术开发中心,已成为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辐射源和技术供给中心。2006年该企业自主研发的结晶果葡萄糖和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水循环综合利用技术等,均通过了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企业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达34项,其中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在集团内设立了中国发酵协会葡萄糖质量检测中心。
    (三)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根据省委、省政府培植一批支柱产业、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和一批知名品牌的要求,在全行业积极推广海尔品牌建设的经验,使企业真正树立起品牌是一种文化、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综合体现的观念,促使企业创造出更多的自主品牌。2006年全省轻工行业有30家企业的30种产品荣获中国名牌,占全省的49%。其中食品工业18个,地毯5个,体育用品、电热毯、人造板等各1个。有176家企业的178种产品获得山东名牌,占全省的42.89%,其中食品行业多达93个,占全省轻工的52.25%。截至目前,全省轻工行业共有86家企业的105种产品获得中国名牌,占全省的56%,居全省第一位,全国同行业第二位。有526种产品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名牌产品的产值已达60%左右,对全省轻工经济的贡献率达到10%以上。2006年海尔品牌价值已达639.89亿元,连续五年蝉联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榜首。青岛啤酒的品牌价值也迅速上升到224.73亿元,居全国第二十五位,啤酒行业第一位,较2005年上升4位。另有23种轻工产品被列为山东省重点培植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产品,占全省的47%。山东银凤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实施名牌发展战略,2006年企业先后获得了中国名牌和中国日用陶瓷十大品牌等称号,银凤牌日用系列餐具先后被列入钓鱼台国宾馆和中南海专用产品。而银凤牌高档骨质瓷系列产品则成功打入欧洲高档礼品市场,得到皇家道尔顿等世界陶瓷顶级品牌的认可和合作,其银凤商标先后在美、英、德等13个国家进行了商标注册保护,是国内同行业在国外注册较多的企业之一,全年自营出口将超过2000万美元。凤阳集团的软床垫在获中国名牌之后,市场销售量持续上升,企业抓住有利时机,投资1000万元,引进一整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使年生产能力达到50万件,以满足消费者对其产品的需求。2006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继续稳居全国软体家具的第一名。与此同时,2006年全省轻工行业获得新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有8件,占全省的50%。获得新认定的山东省著名商标有116件,占全省的39.32%,为全省第一。截至目前,共有34种轻工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占全省的56.32%。其中食品行业16件,家电行业6件、皮鞋行业3件,体育用品2件。有624家企业的630件轻工产品获得山东省著名商标。2006年还有66家企业的67种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占全省的56.2%,居全省各行业第一位。
    (四)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全省轻工行业利用外资呈现快速发展之势。尽管受土地紧缩等政策变化影响,但许多企业积极挖潜,盘活现有土地资源,使外资不仅能引得来,而且也落得下。在工作上,以重点产业和大企业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外商投资有较大的增加,2006年全行业实际利用外资约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一些大的外商投资项目已签订协议或开工建设。如华泰集团2006年4月与芬兰斯道拉恩索公司利用各自优势,合资建设年产20万吨的高级超压纸项目,专门生产出版用纸,其生产的SC纸将填补中国市场空白。10月28日,济南轻骑与法国标致摩托在济南正式签约组建“济南轻骑标致摩托车有限公司”,总投资额2.55亿元人民币,双方各占50%比例。合资公司预计明年年底投产,首期设计年产30万辆摩托车,70%以上的产品销往欧洲。在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行业,近来加强与台商的合作,积极引进台资,截至目前,台商在鲁投资的农产品加工项目809个,主要涉及农林牧渔及果蔬花卉等农产品加工业,合同利用台资达14.43亿美元。到2006年底全省轻工行业已建有规模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2280家,比上年增加231家,企业资产总额达1642.05亿元,占全行业的30%左右,实现销售收入2614.2亿元,利润140.94亿元,出口创汇112.3亿美元,增长28%。外商投资企业尽管只占全省轻工业的21%,但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却分别占到27.6%和50.7%,已成为我省轻工行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另外,一些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来募集资金,如青岛市康大食品公司最近在新加坡成功上市交易,融资额达2.76亿元人民币。鲁州集团2006年2月份也在新加坡挂牌上市,融资2亿元。山东阜丰集团则在香港挂牌上市,募集资金10.26亿港元。太阳纸业近日在国内成功上市,发行价每股为16.7元。
    (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和标准、规划的制定工作。按照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省建设的要求,在行业内大力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宣传推广工作,组织完成了山东轻工造纸、日用陶瓷和玻璃以及酿酒行业的“十一五”节能规划编制工作。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重点抓了造纸、白酒、啤酒、日用玻璃和日用陶瓷等产品的能耗标准的制定工作,并多次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使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利益得到了有效地保护。积极参与我省车用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工作,并对南水北调工程沿线造纸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提出建设性意见,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同时,还与省环保局联合组织开展了全省造纸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环评工作。
    二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省轻工行业骨干企业大都完成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大部分重点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大力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企业资源综合循环利用能力和环境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目前,全省轻工行业已有30多家企业通过了省经贸委的综合利用企业认证,22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工作,使生产管理和污染防治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是大力发展节能新产品。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储备和供应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太阳能等非电力家电产业顺势增长,并有3家企业同时获得中国名牌,占了全国的一半。2006年该行业52家企业完成销售收入48.58亿元,实现利税5.85亿元,利润3.36亿元,增长68%,是全省轻工经济效益增长最快的几个行业之一。另外,电动车行业也在快速发展,2006年全省电动自行车实现销售收入17.39亿元,增长56.76%。仅沂南县电动车生产及配套企业就发展到26家,年生产能力达到150万辆,已成为全国第四大电动车生产基地,每年新推出30多个电动自行车新花色以及电动高尔夫球车、电动公交车等新产品。
    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节能、节约原材料、节水为重点,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积极推广先进企业的经验,从发展循环经济和进行资源节约中获得新的经济效益。西王集团运用34项专利助推循环经济,使生产过程近乎无废料排放,企业利润过半来自循环经济。诸城外贸有限责任公司以其生产的副产品鸡毛和鸡肠为原料,应用最新科研成果,投资800万元建成肉骨粉生产车间,作为饲料原料再次投入生产利用。另外,以纯鲜鸡粪为主要原料,投资3000万元建成全国最大的年产8万吨有机肥生产厂,减少了鸡粪对环境的污染,年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
    (六)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轻工业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近几年来,在轻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他们开拓创新,锐意改革,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为企业和全省轻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鼓励先进,弘扬干事创业精神,省轻工业办公室经过认真评审,最终有81位同志荣获山东省轻工业优秀企业家称号,对评出的优秀企业家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广泛地宣传。
    大力实施“人才强省”和“人才强企”战略,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踊跃为企业和社会发展贡献聪明才智,省轻工业办公室在全行业首次开展了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评选活动,并得到广大企业的积极响应,经过认真评选,最终确定了77名同志为首批山东省轻工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时与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合作,成立了山东省轻工行业“金蓝领”培训中心,首次开展了山东省轻工行业技师和高级技师评审工作,共有86人获得了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在此基础上推荐2名同志获得山东省有突出贡献技师称号,4名同志获得山东省首席技师称号,享受省政府规定的政治和福利待遇。继续改革和完善山东省轻工工程及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评审工作,使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优先得到培养和重用。
    (七)切实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以专业协会为依托,积极开展行业活动,努力为行业和企业发展服务
    一年来,各行业协会紧紧围绕行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积极开展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是加强和完善了行业组织建设。对多年来行业活动较少的葡萄酒以及酒精、饮料等行业协会加强和完善了行业组织建设工作。2006年初,葡萄酒行业完成了协会的换届工作,并迅速开展起了行业活动。酒精协会经过近一年的筹备,也于2006年11月份完成了会员大会和换届工作。另外,对其他几个协会的调整和改革工作也在顺利进行中。
    二是根据行业发展的要求,积极指导行业协会按照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要求,细化业务范围,加强和充实协会专业委员会制的工作机构建设,完善了协会的内部运行机制,为协会业务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积极引导各行业协会创新发展思路,促使其业务活动上水平。2006年上半年造纸、家具、皮革、轻工机械和自行车等协会先后在济南举办了国际性的专业展览会,期间还组织了国际性的行业发展论坛和技术交流活动,效果很好。造纸协会组织13家会员单位赴浙江考察学习其先进的造纸废水处理技术和经验及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同时,为帮助行业企业开拓西部市场,造纸协会还与轻工机械协会联合在河南、四川两省举办了造纸机械装备技术交流会暨展览会,向广大省外用户推介山东造纸机械产品,取得较好的成效,不仅宣传了山东造纸机械工业,而且也密切了与其他造纸重点省市和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钟表协会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各木钟出口企业对外价格无序竞争问题,经过多方努力工作,已在2006年春季广交会期间形成了对外价格联盟,并严格遵守,企业之间开始步入有序的竞争。家具协会组织部分企业赴德国参加科隆国际家具展览会,帮助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并联合全国18个省市的家具协会开展了最畅销知名品牌与示范商场评选活动,促进了国内市场销售。皮革协会与省总工会等部门联合在全行业开展了皮鞋设计创新大奖赛活动。家电协会与省轻工办及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举办了全省首届家电维修服务技能大赛。陶瓷协会也广泛开展了全省陶瓷行业创新评比和第三届全国刻瓷艺术创新评比以及50多家陶瓷出口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培训等一系列的活动。工艺美术协会还积极组织了全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推荐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是围绕创名牌、树品牌,开展了一系列的行业质量活动。2006年白酒、啤酒、葡萄酒和包印等协会还先后举办了全行业的质量鉴评对比活动,以及评酒师培训与考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全行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和行业品牌的提升。各协会在帮助企业争创名牌的活动中,全方位地为企业提供服务,使山东轻工企业获得的中国名牌和山东名牌一直位居全国和全省前列。同时,各协会还开展了行业名牌的评价活动,先后组织认定了60个山东轻工名牌产品,受到了中小企业的欢迎。
    二、当前我省轻工行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当前全省轻工行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全省轻工行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的发展,许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还缺乏竞争力,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具体表现是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较少,一般性加工产品占将近75%,行业高新技术所创增加值仅有25%。二是技术水平和科研开发能力不足,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落后,自主创新投入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的产品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一些行业的主导产品在国内甚至国际是一流的,但与其相关联的延伸加工产品却比较少。许多行业仍过分依赖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制约了企业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三是品牌意识不强,且分布也不平衡。我们的名牌产品主要集中在食品、家电、造纸和地毯等少数几个优势行业,而其他非优势行业或市场化程度不高的行业获得的中国名牌则较少。四是产业集群化程度较低,综合配套能力不强,没有形成集原材辅料相配套、加工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集群,比较注重单个大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往往忽视区域整体实力的发挥。五是全省轻工区域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东部半岛地区各市轻工行业的经济规模已接近全省轻工的70%,该区域轻工企业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品牌知名度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且随着半岛城市群和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这种差距还将不断扩大。六是国内外市场开拓能力有待于整体提高。一方面我们还缺乏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力和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另一方面市场营销观念和方法相对落后,从产品销售市场情况来看,我们主要还是以本省市场为主。现阶段广东和江、浙、沪等兄弟省市轻工业发展都很快,特别是他们在结构调整、利用外资、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走在了我们前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七是我省轻工办机构下一步仍将面临改革,由于人员身份还没有最终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另外,随着行业管理职能的上交,对行业的影响力逐步减弱,工作开展的难度在加大,困难较多。各专业行业协会的实力和号召力与凝集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二○○七年全省轻工业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
    2007年全省轻工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调整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更加注重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后劲相统一,更加注重节能降耗、自主创新、环境保护和土地集约利用,努力促进全省轻工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具体的工作重点和措施是:
——加强轻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调研分析,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准确把握政策取向,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的热点情况,提出前瞻性的对策和建议,并做好轻工行业发展趋势的研究分析,为行业发展服务。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结构调整。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积极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努力打造山东轻工产品区域品牌。
    ——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努力提高应对能力。
    ——切实加强企业管理,促进各类企业协调发展。
    ——以各专业行业协会为依托,积极开展行业活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编辑:寒峰)


上一篇:技能型人才成为就业市场“香饽饽”   下一篇:今年威海市约800家企业争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