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进村入户, 农村、农民在变新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一个好班子就是一个坚强的堡垒”。新形势、新任务对农村班子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既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精神,又善于做好结合文章;既要追求发展目标,又讲究策略和工作方式方法;既要处理好村务,更要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严格执行上级要求和政策,去年通过村“两委”换届选举,一大批“双高双强”型的人才选入村“两委”班子。 莒县每年都要利用县委党校对农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进行轮训,将先进村、后进村、中间状态村分门别类组织培训。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先后委托温州、寿光等党校举办红旗村、农业专业村培训班,外出培训支部书记1400多人,开阔了农村干部的视野,提高了农村干部的素质。 组织实施“双百工程”,每年整顿转化100个农村后进班子,每二至三年,选拔培育100个红旗村班子,抓两头,带中间,全县村级班子建设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莒县创新机制,对乡村干部既压担子又教方法,学会办事,把事办好。从规范农村干部的行为和工作方式方法入手,在全县推行夏庄镇实施《村级工作规程》依法规范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的做法,依据国家法律和政策,将农村各项事务的办理细化,制定了具体操作程序。 每月10日是莒县农村的村务公开日,内容包括村务、财务、党务、政务“四公开”,同时设立群众提问栏、干部回音壁,凡是群众要求公开的全部予以公开。村村设立村民代表议事会,让党员群众充分参与决策和监督。改革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在乡镇设立农村财务管理中心,在保证各村资金使用权、收支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村财镇管。在此基础上,在全县总结推广了洛河镇“村务全程民主监督”、店子集镇“信访听证”等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农村班子带领广大农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本领。 莒县县委、县政府贴近农村实际,创新思维方式,建立服务“三农”联动机制,把政策法规、致富信息、文明新风传播到村到户,让农民以最直接的方式接受政策法规教育、信息技术服务、文明新风熏陶,农村、农民都在变新。 为使农民群众更加方便、快捷、及时、全面地掌握政策理论、法律法规,莒县创新设计制作了大型文明宣传阵地——“文明直通车”,安装在各村街显要位置。直通车中,辟设了党旗飘飘、政策问答、法系百姓、法制热线、祝您平安、人口警钟等窗口,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广大农民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政策教育和法制培训。同时,组织时事报告团、政策宣讲团、典型巡讲团、文艺下乡演出团,实现了政策理论的“形象化”、“通俗化”、“群众化”,促进了农村稳定。目前,全县489个村安装了“文明直通车”,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为使农民群众及时获取更多更好的科技和市场信息,促进农民增收,莒县以农业部门为主导,搭建县、乡、村服务“三农”信息平台。在信息平台中,公布了农业技术专家的技术门类、专业特长、电话号码等,打一个电话即可帮农民群众解疑释惑;辟设了致富经、知识广角、信息快递等栏目,根据农时季节和农民需要,每周定期更新内容。以信息平台为依托,还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村庄、学习型农户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利用信息平台学科技、用科技,在全县迅速掀起了争创学习型村居、学习型农民的热潮。 莒县按照“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标准,建起了农村文明一条街。街两侧的永久性标语、宣传栏、阅报栏、政务公开栏,以及配套建设的街头公园和体育设施,默默传递着莒县农村的时尚与文明,传递着速度与进步。组织开展“科技进家家家富、法律进家家家安、道德进家家家美、文化进家家家乐”为内容的“四进家”活动,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三德教育”和以“公民素质教育”为内容的文明养成教育,以及五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把广大农民群众求知、求美、求乐、求德的需求推向高潮。文明一条街如一扇窗户,把现代文明的新风吹进农村千家万户。 近年来,莒县开展了“文明信用户、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乡镇、文明信用个体工商户和文明信用民营企业”评选活动,健全完善诚信创评机制和社会信用档案,将评选结果记入信用档案。对评选出的文明信用户和文明信用个体工商户,农信社分别授信1000—20000元的信用贷款,变信用“无价”为信用“有价”,使文明诚信成为广大农民的追求,打造出信用莒县的金字招牌。 利用文化大院、文明村民学校和农民业校,对农民群众进行科学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授先进的思想文化,引导群众加大科技文化投入。目前,全县达到“121”标准,即拥有一个书橱,订阅两份报刊,存阅100本图书的农户占30%,有六成以上的农户设立了家庭文化角,破除封建迷信、学科技用科技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sd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