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新兴科技保平安
气性坏疽、堰塞湖……当一个个新名词进入人们视线时,专家告诉记者,抗震救灾已经进入了防止次生灾害的重要阶段,不让灾区群众再受次生灾害的威胁,成了科技人员肩头的重任。
5月21日,四川省广元市科技局特地致函江苏省宜兴市乔阳电器有限公司,感谢该公司捐赠的200套国家专利产品“纳米级碳基高价银晶体电池净水器”,具有省电、轻便、灵活、杀菌功能强、去除异味明显的效果。科技部也向这家企业提出调运2万套净水器支援灾区。
捐药品、防疫情。受灾地区急需抗生素等药品,江苏医药企业很快行动起来。金陵药业、扬子江药业分别捐献了价值1000万元的药品,南京圣和医药集团捐献了价值530万元的阿奇霉素注射液。中材科技捐助了价值100万元的内窥镜手术支架和帐篷;江苏同大捐助了1000箱消毒液和蚊香;华虹新能源则捐助了价值27.58万元的生态厕所。此外,常州四药、常州制药厂、常州方圆制药、连云港恒瑞医药、康缘药业、豪森药业、正大天晴均捐献了抗生素、镇痛药、抗病毒抗感染药物、血浆产品等不同种类和数量的药品。
而由江苏医疗队率先提出将医疗抢救与大灾防疫相结合的战地救治模式也迅速在绵阳地区推广。
灾后重建科技成为强力支撑
与江苏医疗专家同时赶赴灾区的还有参与抢险救灾的地质、建筑、交通、水电、通讯等大批专家。他们在救治伤员、排查地质灾害、评估建筑震害、监测水电设施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灾区绵竹市在地震灾害中受损房屋达110万间,其中倒塌78万余间、受损面积3780余万平方米。江苏省建设厅组织了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十多名教授组成的房屋应急评估专家组,在10天的时间里,排查了1500多幢重点建筑,占应排查建筑物数量的70%以上。他们根据现场排查的房屋受损情况,分别提出防治对策,保障了灾民居住安全。
距离震中仅17公里的紫坪铺水电站是岷江下游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其安危事关成都平原百姓生活供水、发电和1086万亩良田的灌溉用水。在这次地震灾害中,紫坪铺大坝表面开裂,防渗系统受到明显损害。以南京水利科学院科研人员为主的水利部专家组经过10天夜以继日的艰辛查勘、分析,向水利部提交了近4万字的调研报告和修复方案。目前,紫坪铺水电站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已运转发电,在灾后水利工程恢复重建中走在前列。
为攻克唐家山堰塞湖险情监测难题,国网南京自动化研究院南瑞水情公司5月21日接到四川水文局求救信后,连夜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的攻坚组,研究这一在国内尚属空白的湖面临时测量难题,拿出了3套可行性实施方案。22日晚,技术人员立即带着设备赶到四川水文局救灾实验室进行设备联调。25日,在汽车、直升机都无法通行的情况下,他们在崎岖山路上徒步10多个小时,赶到唐家山堰塞湖成功安装了“堰塞湖险情实测监测系统”,为制订排除险情的决策措施提供了实时的科学依据。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