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根据市委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要求,以建设和谐常州和创新发展为主题,我们全面组织、指导和协调好市建设学习型系统的创建工作,努力在创建内容、创建载体和深化推进上下功夫,努力创建出学习型系统的特色。
一、学习型系统创建工作的深化
1. 总结经验,加强交流。按照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要求,我们继续抓好建设学习系统工作。3月31日,我们组织召开了市建设学习型系统工作会议。市建设学习型系统各单位分管领导、领导小组成员、联络员及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30多人与会。会上,各系统交流展示了2004年创建工作成果,提出了2005年工作思路,并对今年深化创建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经过交流推荐,民主评议、综合考核,决定授予常州市教育系统等6个系统创建学习型系统工作“示范系统”称号,授予市民政系统等6个系统 “先进系统”称号,授予市实验初级中学等13个单位 “先进基层单位”称号。市交通系统、市国税系统连续三年被评为示范系统,创建工作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决定设立两系统为“示范推广点”。
2. 科学规划,全面部署。下发了2005年建设学习型系统工作要点,指导全市学习型系统创建工作。要求各系统加强领导,创新学习型组织,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精心谋划,丰富工作载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典型经验展示活动、拓展学习日活动、推行项目化管理、开展读书竞赛活动;着眼长远,完善运行机制,坚持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坚持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坚持和完善考评机制、坚持和完善投入机制;加强调研,强化理论研究,围绕重点课题进行攻关、加强理论骨干培训。
3. 充实成员,加强领导。根据市学习型系统创建工作的实际需要,应有关单位的申请,增补了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作为市建设学习型系统成员单位,成员单位增至15个。市建设学习型系统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将进一步强化领导和管理职能,定期召开深化学习型系统建设研讨会,研究、部署、督查学习型系统创建工作。
4、注重创新,推广成果。10月18日,全市学习型系统创新成果交流会如期召开,各系统成员单位交流展示了本系统创新成果,并对创新学习型系统创新成果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讨,提出了进一步推广、应用创新成果的意见和建议。学习型系统“示范推广点”市交通局和市国税局还专题介绍了创建经验。
二、学习型系统创建工作的特点 学习型系统是我们常州独创的学习型组织,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参照,这就决定了我们只能大胆探索、立足实际、自创新路。可喜的是,我们创建学习型系统各成员单位边学习、边摸索、边创新,每年有新面貌,每年上新台阶,总结出许多切合本系统工作实际的经验和有效做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创建载体十分丰富。各系统在“学习日”、“新三学”等原有学习载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精心培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新载体,为创建工作打造了坚实的推进平台。比如金点子流动箱、电子台帐、青蓝工程、学习实践成果展、时政沙龙、工作创新奖、学习讲坛、高峰论坛、课题小组、读书心得交流等等,这些载体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特色鲜明、切实有效,充分体现了各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二是创建理念比较明确。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明确的创建理念,我们的创建工作就能扎扎实实、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我们很多系统都确立了明确的思路和目标,并倡导先进的学习理念。比如有的单位确立了“学习为本、终身学习、自我超越、提高学习力”的新理念;有的单位提出了“五大学习理念”;有的单位提出了“砸锅卖铁也要办教育”的理念等等。这些理念对于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凝心聚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是创建成效非常明显。我们抓学习,抓创建,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创建而创建,而是围绕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目标,为发展而学习,为发展而创建。在这一点上,我们很多系统做得很好,将系统创建与系统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创建学习型系统,有的单位实现了增产增收,有的单位增强了战斗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有的单位提升了干部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当然,在创建工作的实践探索中还遇到许多问题,比如说,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创建工作还有很大空间;开展活动流于形式,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创建机制还不够健全,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政策措施。因此,创建学习型系统工作还必须进一步深化。
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2005.11.9
2006年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建议
2006年我市学习型城市的创建,要紧紧围绕“创新与和谐”扎实推进。创新变革是学习型城市的本质,创新是学习型城市的基本任务。以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要以创新的思维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以创新的行动实现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学习型社会是协调发展的社会,要以全面的发展观、科学的改革观、和谐的稳定观,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将之视为一切行动的准则。
1、创新学习载体。我市确定每年双月第一个星期的星期六为全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学习日”,这一制度经过长期实践证明是卓有成效的,而南京、厦门等城市将9月1日定为“学习节”,确定相应的学习主题,号召全体市民在这一天加入学习的行列。这一做法是援引1940年,中共中央把每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日作为学习节,在这一天表彰先进,推动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我们可以借鉴兄弟城市的做法,在“学习节”隆重推出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勤于学习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2、优化学习组织。我市设置了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系统、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村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党组织等七类学习型组织,从不同层面来推动学习型城市的创建。学习型城市创建主管部门要进一步理清各类组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让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分别而又协调发挥作用,同时要加强各类组织牵头部门的交流和沟通,以便于相互借鉴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3、创新学习机制 根据实际需要确立长效学习机制,在责任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各方面形成保证,调动全体市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既营造了浓郁的创建氛围,又制定了合理的奖惩制度,确保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取得较好的成效。激励机制,要形成共同的愿望,也就是圣吉所说的共同愿景。心理学家马斯洛晚年从事出色团体的研究,他发现这些出色团体的最显著特征是具有共同的目标。我们要通过常州各大媒体广泛宣传我市“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在全体市民中形成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共同目标,调动广大市民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热情。
中共常州市委组织部 2005.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