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文化维权 突出文化关爱
——福建省“向农民工送文化行动”综述
“向农民工送文化行动”,是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要平台,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2006年6月,福建省总工会在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启动了全省向农民工送文化行动,同时为工会农民工业余学校示范校授牌。各设区市和建筑、电力等农民工相对集中的行业,也相继策划启动了这一行动。省总工会党组书记路平与莆田市市委书记、市长共同启动莆田市向农民工送文化行动。福州市总工会在金山开发区组织了向农民工送文化行动启动电影晚会,工会领导向农民工业余学校赠送了近5万元的教学设备和技能知识书籍、安全知识小册子。三明市在汇华工业园区向农民工代表赠送了技术技能、劳动法律法规、生活娱乐等方面书籍,举办专场文艺演出,由此拉开了向农民工送文化行动的帷幕。各地市和产业在组织开展这一活动中,既注重切合农民工的特点和需求,保证活动的广泛性和实效性,又力求把握一定的文化品味和内涵,精心策划,扩大影响,形成合力,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重、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使农民工这一庞大而特殊的群体在文化层面上尽快融入城市、融入工业社会、融入工人阶级队伍。 一、实施文化维权,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农民工最大的文化权益就是学习权、发展权,而通过教育与培训,提高岗位技能,提升文化素质,把选择生存方式的权利交给自己,就是对农民工最有效的维权。在送文化行动中,各地把农民工教育培训纳入当地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整体规划中,着重对农民工进行适用型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帮助农民工逐步实现由低收入向较高收入、由主要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向复杂技能劳动、由临时就业向相对稳定就业转变。 省总工会向龙岩市职工中专等10余所职工学校拨出专款,专项开展农民工技术技能培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培训条件和效果。各设区市及中心城市工会建立了农民工业余学校。福州市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民工业余学校是由全国总工会授牌的福建省示范校,根据马尾区非公企业和农民工集中的特点,学校除了扩大总校办学规模之外,还依托大中型企业开办85所分校,根据企业和员工的需要,灵活安排培训科目和培训时间,近年来共培训农民工5000余名。泉州市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农民工技能人才制度,泉州市职工中专与宏远纺织公司联合开办“宏远纺织工程中专班”、与格林服装有限公司联合开办“格林服装设计与工艺中专班”,招收在职农民工参加学习培训,学费全部由市总工会和企业承担,让农民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才,既提高了素质,又拿到学历和技术等级证书。龙岩市通过农民工夜校、职工中专学校及各级培训机构等途径,对农民工组织开展了计算机、针织、烹饪、美容美发、安全生产、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培训,据统计,在就地转移的3.4万名农民工中,经过有关培训的农民工达1.5万人以上,占44.1%。各地各产业还因地制宜开办农民工周末业余学校、周末公益讲坛等,除了开设技术专业课程外,还为农民工宣讲文明礼仪、人际交往、历史掌故、企业管理等知识。编印、赠送适合农民工需求、通俗易懂的书籍,设立流动图书室,为农民工生活、就业提供指导,满足农民工求知、求新、求变、求富的愿望。仅厦门市就向农民工发放《进城务工人员学习材料》、《市民文明礼仪读本》、《进城务工人员法律知识读本》、《工会法》、《劳动法》等宣传学习教材共计10万余册。据不完全统计,向农民工送文化行动开展以来,全省工会系统培训农民工近10万人(次),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工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技术素质,促进了职工队伍和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二、凸显文化关爱,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 随着农民工收入的提高、生活的稳定和物质的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各地各行业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农民工的文化现状,广泛开展农民工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工送文艺、送电影、送书籍,开设了图书室、读书角,开辟了文化广场,开办了文艺比赛,为农民工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推动农民工公平享受城市文化权益的落实,改善和优化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环境。厦门市总工会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工地,举办10场以慰问农民工为主题的“情系兄弟姐妹”大型文艺专场慰问,并在演出的同时配套进行法律咨询、赠送书报、医疗义诊、书写春联、竞猜灯谜等慰问活动。漳州市总工会开展向农民工“送文化、送健康、送法律、送温暖”系列活动,在南靖县高科技工业园区,以创建“农民工文化家园”为主线,举办家园艺术节、家园运动会、家园文化长廊,农民工、外来工踊跃参与,为他们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福州市举办“劳动者之歌”——走进农民工文艺专场演出、“关爱农民工,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农民工素质教育活动以及“我是农民工,我在福州成长”演讲团等,让农民工成为文化舞台的主角。三明、龙岩、泉州、南平、莆田、宁德市也都组织文艺轻骑队、卡拉OK比赛、书画摄影楹联展、歌手赛、舞蹈赛、合唱比赛等系列文化活动,吸引了广大农民工参加。 各级工会开展“送电影到基层”活动,组织了20多支流动电影放映队,举办了800多场农民工电影专场,赴农民工集中区、农民工集中的企业进行电影慰问专场,放映农民工喜闻乐见的科教片、故事片等电影节目。龙岩市总工会精心制作30多片幻灯片,涉及的内容有新农村建设、综合治理、禁毒禁赌、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农民工权益维护、动员农民工入会等,并每次在电影放映前进行宣传,使农民工在休闲娱乐中受到普法教育,增强了维权意识和安全意识。 三、营造文化氛围,宣扬农民工的劳动价值 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是建设海峡西岸的主力军,他们的奉献精神、劳动价值理应得到尊重。在向农民工送文化活动中,各地加大了对农民工先模人物的宣传力度,以更广的角度更亮的镜头、更多的版面宣传报道农民工在闽安心立业,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作贡献的先进事迹。在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福建科技报和各地主流媒体开设了“关注农民工”、“农民工与工会”等专栏,刊载农民工艰苦奋斗的创业状态,喜怒哀乐的生存状态,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营造全社会尊重农民工、善待农民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唱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泉州、福州等地开展评选“外来工创业精英”“十佳外来工”“优秀农民工”活动,表彰宣传农民工创业典型,激励农民工岗位成才。三明等地,一批农民工中的“金牌工人”“首席工人”“明星工人”正脱颖而出,莆田、宁德、南平等地,劳模评选中农民工比例不断提高,农民工从“有位”到“有为”的舆论氛围正逐渐形成。
X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