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地方创争活动>安徽>文章内容
安徽省“创争”活动工作要点
来源:指导小组 作者: 发布时间:2006-04-03 (阅读次数:

                         安徽省总工会文件

                                          皖创争发[2006]2号

                                2006年安徽省“创争”活动工作要点
                                              ( 2006年3月29日)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省“创争”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住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和启动实施“十一五”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规划的机遇,以创建学习型班组(科室)、加强团队建设为重点,大力拓展“创争”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实效性,为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推动工人阶级更好地发挥主力军作用做出新贡献。
一、以创建学习型班组(科室)、加强团队建设为重点和突破口,大力拓展“创争”活动的广度,扩大覆盖面
以创建学习型班组(科室)、建设学习型团队为载体,各地要把“创争”活动向各行各业拓展,各行各业要面向基层、面向班组(科室)启动和实施“创争”活动,争取全省“创争”活动覆盖面达到50%。
   为推动全省大力拓展“创争”活动覆盖面,省创争领导小组在深入调研基层创建学习型班组(科室)、建设学习型团队基本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上半年下发省级学习型班组(科室)的基本标准和条件以及考评办法,二季度开始全年举办3期左右班组长(科室负责人)培训班强力推介,四季度召开全省学习型班组(科室)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出省级学习型班组(科室),推广典型经验,带动全省加快“创争”活动步伐。各地和各行各业也要加强调研,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制定本地本行业学习型班组(科室)的基本标准和条件,表彰先进,示范带动面上工作。
二、以提高职工和团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的,大力拓展“创争”活动的深度,增强实效
引导建立愿景,实施目标激励。围绕创建学习型班组(科室)、建设学习型团队这个重点,以提高职工和团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的和内容,各地和各行各业要动员部署各类单位指导班组(科室)建立集体目标愿景,引导不同岗位、不同文化和不同年龄的职工,规划个人目标愿景、设计职业生涯,鼓励职工自我超越。已建立班组(科室)愿景的单位要在修改提高班组(科室)愿景的同时,建立单位愿景,向创建学习型单位(企事业、机关)拓展。
丰富活动载体,拓展学习平台。要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把“创争”活动与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相结合,与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技能大赛和拜师学艺等活动相结合,与职工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深化职工读书活动,同时创新“创争”活动载体,引导职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培养高技能人才。
推进职工学校改革,大力培训高技能职工。工会系统各类职工学校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加大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力度,积极探索在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城市职工继续教育及再就业培训工程中办学的新途径、新办法。
三、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增强各级创争领导小组的合力,进一步充分发挥指导协调作用
一是建立创争领导小组工作机制。一季度制定出《安徽省“创争”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明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形成既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又相互支持、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为进一步提高成员单位对“创争”活动的认识,增强指导工作的力度,今年三季度省创争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成员单位有关领导参加的“创争”活动高级研修班。
二是建立“创争”活动激励机制。二季度印发《安徽省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评选表彰办法》,明确安徽省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的基本条件和标准,健全完善“创争”活
动激励机制。同时,加强典型宣传,加大典型引路力度,下半年对2005年表彰的学习型组织单位和知识型职工,进行调研并组织采访报道。
三是建立“创争”活动监督机制。会同有关部门督促检查企业落实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从制度上确保职工培训权利的落实。 
(SL)


上一篇:铜陵市学习型班组(科室),知识型职工奖励试行办法出台   下一篇:安徽省创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